桲椤po luó

桲椤叶即桲椤树的叶子。桲椤,学名槲(hú)树,壳斗科落叶乔木,别名柞栎、橡树、青岗、金鸡树、大叶桲椤等,抗风性较强。槲树的叶、皮和种子都有药用价值,具有活血,利小便,除面上齄赤,菝子淋疾的作用;木材为环孔材,材质坚硬,耐磨损,易翘裂,供坑木、地板等用材;叶含蛋白质14.9%,可饲柞蚕;种子含淀粉58.7%,含单宁5.0%,可酿酒或作饲料;树皮、种子入药作收敛剂;树皮、壳斗可提取栲胶。

功用

沂蒙人民常用于包粽子、制作桲椤叶饼,具有独特的香味,清香开胃。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特色美食。日照、胶南,诸城都用于包粽子。
产地
槲树主产中国北部地区,以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山地多见。辽宁、陕西、湖南、四川等省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25米,树皮暗灰褐色,深纵裂。小枝粗壮,有沟槽,密被灰黄色星状绒毛。芽宽卵形,密被黄褐色绒毛。叶片倒卵形或长倒卵形,长10-30厘米,宽6-20厘米,顶端短钝尖,叶面深绿色,基部耳形,叶缘波状裂片或粗锯齿,幼时被毛,后渐脱落,叶背面密被灰褐色星状绒毛,侧脉每边4-10条;托叶线状披针形,长1.5厘米;叶柄长2-5毫米,密被棕色绒毛。

雄花序生于新枝叶腋,长4-10厘米,花序轴密被淡褐色绒毛,花数朵簇生于花序轴上;花被7-8裂,雄蕊通常8-10个;雌花序生于新枝上部叶腋,长1-3厘米。壳斗杯形,包着坚果1/2-1/3,连小苞片直径2-5厘米,高0.2-2厘米;小苞片革质,窄披针形,长约1厘米,反曲或直立,红棕色,外面被褐色丝状毛,内面无毛。

坚果卵形至宽卵形,直径1.2-1.5厘米,高1.5-2.3厘米,无毛,有宿存花柱。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长习性

槲树为强阳性树种,喜光、耐旱、抗瘠薄,适宜生长于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在石灰性土、盐碱地及低湿涝洼处生长不良。华北山地多见于海拔500m以下阳坡处,深根性树种,萌芽、萌蘖能力强,寿命长,有较强的抗风、抗火和抗烟尘能力,但其生长速度较为缓慢。

分布情况

槲树主产中国北部地区,以河南、河北、山东、云南、山西等省山地多见;辽宁、陕西、湖南、四川等省也有分布;河南省襄城县境内紫云山上分布的槲树林是目前保存最好的槲树林之一。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栽培技术

种子处理槲树适应性强,耐瘠薄土壤,多分布于辽东低山丘陵区,由于根系粗壮发达,隐芽寿命长,具有自然更新速度陕和寿命长等特点,是辽东重要先锋造林树种,也是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乡土优良树种。

槲树对土壤质地要求不严,在粘土、粘壤地、壤土、粉沙壤地都能生长良好,是退耕还林和土地复垦的优良树种,尤其是在阳坡和半阳坡土层较薄的低山丘陵区生长良好。主根长度可达4m以上,能广泛地吸收土壤深层水分,抗干旱、抗风能力强,可与其他树种混交成单层结构和复层结构生态林。

播种育苗

1、果实采集与处理

9月中旬观察,当橡实表皮变黄,易从总苞上掉落时即及时采收:过早采摘种实成熟度不足,发芽率低;过晚采收,掉落地面捡拾费工且鼠害严重,因此要适时采摘。采回后按10厘米厚堆积于地表,勤翻动。过几天后橡实自然脱出总苞。将橡实用厚塑料布包扎成包,存放于1~3℃的冷窖内或冰箱中。也可将种子匀混于3倍的湿沙内,放入1~3℃的环境中。到次年4月上句或中旬,将种子放入到15~20℃场所,等待种子发芽橡实处理千万不可干藏,因为干燥的种子没有发芽力。另外。如果存放于低温(1~3℃)场所,见早早发芽,应在温室内播于穴盘中,等到次年5月移植到露地。

2、整地

3月下旬至4月中旬,地表匀撒优质农家肥,每667平方米为5000千克。用施耕犁旋翻20厘米深,按60厘米垅距起垅,再用木磙压平垅尖。

3、播种

4月中旬,湿藏的种子已发芽,即可播种。应选芽分期播种。用开沟器或窄板镐。顺垅表开深为6~8厘米的沟,向沟内浇足水。待水下渗后,按5~8厘米厚的种距将种子平放沟底,覆土5~7厘米厚,稍踩实垅表。播种前最好将种子浸泡于50%多菌灵300倍液并混加2.5%敌杀死1500倍液中20~30分钟。然后再播种,目的在于防止种子在土中霉烂和被田地中老鼠食害。

4、播种后当年管理

播种后半个月左右种芽开始出土。6月份如见种苗细弱。应在旁侧距苗5厘米顺垅面开3厘米深沟,向沟内撒尿素或磷酸二铵,每667平方米用量15~20千克,施后盖严土。生长季除草、翻土3~4次,确保无杂草危害和保持土壤疏松。生长季如遇严重干旱应向垅沟内灌水。5-9月,叶片上如发生蚜虫或毛虫类危害,可喷洒乐果或速灭杀丁等杀虫剂。当年10月初苗木主梢高度能达到0.3~0.4米。地表2厘米处粗度应达到0.3厘米粗度槲树抗寒能力强。一般冬前不必进行埋土等防寒作业。

5、大苗培育

槲树播种苗主根发达,但须根很少。为多发生须根,应在第二年春把上年播种长出的小苗掘出,剪断1/3~1/4长度的主根,再在垅上按0.6米×1.2米的株行距栽植。栽后浇足水,确保成活。对高度超过0.4米的苗,植后不必剪截,而苗木细弱,高度小于0.4米的苗应留2厘米平茬。移栽后的3-4年内应使地径(3厘米处)粗度达到3~5厘米。作为行道树,应修剪培养成一个较直立主干。15-20米处以上有若干分枝,形成椭圆形或圆头形:作为庭院树可以是单主干,也可以从地表发生2-4个主枝,主枝上再着生若干个分枝,形成丛状形或其他自然形状在圃地的3~5年期间,应注意通过连年修剪培养出上述一些树体形状。还应加强土、肥管理、及时防治害虫、适时除草中耕等,确保培养出优质合格苗木,适时出圃。

造林方法

槲树常采用种子实生苗繁殖,不易用扦插无性繁殖,在大面积造林中,最为简便,经济有效的方法是采用种子直播造林,不仅省工、省时而且能提高造林出苗率和保存率,成林效果较好。

1、种子采集与层积处理

辽东山区槲树分布较为广泛,可选择干形较直,树冠圆满、生长健壮无病虫的树作为母树采种,也可等种子成熟后落地捡拾。品质好的种子呈棕色到灰褐色,有光泽,种子饱满,个大粒重,种仁乳白色或黄白色。种子采收后立即放在通风处摊晾阴干,每天翻动2-3次,直到种子变成淡黄色,种子水分达12%左右时便可贮藏。贮藏前将槲树种子用敌杀死1000倍液浸泡0.5h,可杀灭蛀实蟓鼻虫和虫卵。

冷藏:把阴干的种子用玻璃丝袋装好,放到通风避阴库房存放,库房内要有防鼠措施,防止老鼠啃食槲树种子。

在土壤上冻前,进行种子层积处理。层积处理在室外进行,选择不积水背风避阳的地块,挖1m宽,深1.5m,长依种子多少而定的种子贮藏坑。先将种子用0.5%的高锰酸钾浸泡1h,然后用清水洗至无色后,再用18%左右含水量的清洁河沙混拌种子,沙种比例为3:1。将混好沙的种子置于已挖好坑内,当层积处理种子体积达到离地表25cm时,盖一层稻草,并沿沟走向每隔2m远插一束直径大于5cm秫桔把,以利通气防止种子发热烧种,最后用壤土盖严整个种子层积坑,下雪时可在坑表面堆积积雪,保持坑中的水分和适宜的低温条件。

2、种子催芽处理

种子催芽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较为整齐一致出苗率,在播种前如层积处理的槲树种子没有裂咀,可进行人工催芽处理。将种子从层积坑内取出,用粗筛把种子与沙子过筛分离开,然后将种子泡人45℃温水内浸泡4h,种子取出摊在用尼龙网和木架制成的催芽床上,进行保温保湿处理,每天用40℃温水淋水2次,经5-7d时间催芽处理,即可使80%的种子裂咀发芽,裂咀的槲树种子可直接用于山地直播造林。

病虫防治

栎实象、栎实蛾防治

一般情况下,槲树种实被害率达到70%,个别年份达到100%。因此要想获得大量种实。必须进行采前的栎实象和栎实蛾防治。栎实象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第2年6~7月份化蛹,成虫羽化后在土室内潜藏20天左右。7月上句至10月上句陆续出土,以8月份出土最多。成虫出土取食几天后,交尾产卵。先将幼果表皮咬一小孔。然后将卯产于孔内。一般一孔产一卯。卯期7~15天,初孵的幼虫在果内蛀食为害。18天左右幼虫老熟,从种实内钻出。入土越冬。栎实蛾一般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落叶、杂草中越冬,第二年5月份化蛹,7月上句大量产卵于壳斗上,8月下旬幼虫咬破壳斗蛀入种实,并将虫粪堆积于种实内,10月初落地入土越冬,防治上,两虫可兼治。7月底至9月初,每隔10天左右。向结果量多的成龄槲树上喷洒一次杀虫剂,用药如下:40%乐果乳油9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20%杀灭菊酯3000倍液。[2]

主要价值

槲树资源利用以槲叶的开发利用历史最为悠久。群众有用槲叶代替笼布燕馒头、包粽子的习惯,加工出的食品清香无比,丸存不易变质。经研究表明槲叶含有丰富的类黄酮、绿原酸、鞣质等多酚类生理活性物质,具有独特的防腐和保健功能。自80年代中期开始,槲叶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食品包装材料风靡日本。日本的民众称之为拍叶,有长命百岁之意。

园林用途

树干挺直,叶片宽大,树冠广展,寿命较长,叶片入秋呈橙黄色且经久不落,可孤植、片植或与其他树种混植,季相色彩极其丰富。

经济价值

木材坚实,供建筑、枕木、器具等用,亦可培养香菇。壳斗及树皮可提栲胶。坚果脱涩后可供食用。

槲树叶可养柞蚕,自古以槲树叶养的蚕,生产的丝叫柞蚕丝,比一般的蚕丝色泽更光滑。

药用价值

功能主治

1、槲叶

治吐血,衄血,血痢,血痔,淋病。

①《唐本草》:主痔、止血,血痢,止渴。

②《纲目》:活血,利小便,除面上皶赤。

③《现代实用中药》:治淋病,尿赤,又驱绦虫。

2、槲皮

治恶疮,瘰疬,痢疾,肠风下血。

①《药性论》:治恶疮,煎汤洗。

②《唐本草》:水煎浓汁,除蛊及瘘。

③《纲目》:止赤白痢,肠风下血。

参考资料
1.槲树 . 中国植物志官网 . [2017-7-19]
2.李红德 赵晓光 – 《中国林业产业》 – 国家林业局
3.槲皮 . 中国医药网 . [2018-4-18]

文章来源出处:360百度百科https://baike.so.com/doc/5838841-6051672.html

本文非本网站原创,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及侵权,请通过联系方式 与我们联系加以改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