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拉丁学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草药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草药性状:茎呈扁圆柱形,扭曲,长20~35cm,直径0.2~0.3cm;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存须根;质脆,易折断。叶互生,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长3~5cm,宽3~4.5cm;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黄棕色。搓碎有鱼腥气味。 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用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现代药理实验表明,本品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

植物文化

鱼腥草的历史

相传当年越王勾践做了吴王的俘虏,卧薪尝胆,发誓一定要使越国强大起来。但回国的第一年就碰上了罕见的荒年,百姓无粮可吃。勾践亲自上山寻找可以食用的野菜,终于发现了一种。于是,越国上下竟然靠着这小小的野菜度过了难关。因为这种野菜有鱼腥味,便被勾践命名为鱼腥草。

鱼腥草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在一个贫困的村子里,有对不孝夫妻时常虐待双目失明的老母亲。一次,老人患了重病,高烧、咳嗽、咳脓血不止,夫妻俩不但赖着不给 母亲治病,还怪老人装病。邻居实在看不下去,便送来一条鱼让他们给久病不愈的母亲补补身子,夫妻俩表面上应许着,背地里却瞒着老人连鱼带汤吃了个精光。

由于怕邻居再来看母亲时自己的丑事露馅儿而影响面子,儿子便到山坡上采来了一种有鱼腥味的野菜,煮了骗母亲说是鱼汤,让母亲喝。善良的母亲信以为真,喝了一 碗又一碗,不料,病竟奇迹般地好了。后来,这事还是传了出去,人们在纷纷谴责这对不孝夫妻的同,也知晓了这野菜的药性,也由此唤为“鱼腥草”。

形态特征

鱼腥草为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全株有腥臭味;茎上部直立,常呈紫红色,下部匍匐,节上轮生小根。叶互生,薄纸质,有腺点,背面尤甚,卵形或阔卵形,长4~10厘米,宽2.5~6厘米,基部心形,全缘,背面常紫红色,掌状叶脉5~7条,叶柄长1~3.5厘米,无毛,托叶膜质长1~2.5厘米,下部与叶柄合生成鞘。花小,夏季开,无花被,排成与叶对生、长约2厘米的穗状花序,总苞片4片,生于总花梗之顶,白色,花瓣状,长1~2厘米,雄蕊3枚,花丝长,下部与子房合生,雌蕊由3个合生心皮所组成。蒴果近球形,直径2~3毫米,顶端开裂,具宿存花柱。种子多数,卵形。花期5~6月,果期10~11月。鱼腥草是治肺痈之要药。

生长习性

鱼腥草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忌干旱,地下茎越冬,-10~0℃时不会冻死,地下茎生长并可出苗在气温12℃时,生长前期要求16~20℃,地下茎成熟期要求20~25℃。

鱼腥草喜湿耐涝,要求土壤潮湿,持水量为75%至80%。土壤微酸,pH 6~7,以肥沃的砂质壤土及腐殖质壤土为佳。

施肥以氮肥为主,适当施磷钾肥,在有机质充足的土壤中,鱼腥草的地下茎生长粗壮。[2]

繁殖方式

分株繁殖


鱼腥草是可以进行分株繁殖的,它的分株繁殖,主要就是在春季和夏季的时候进行的。在进行分株繁殖的时候,可以直接将鱼腥草的母株从地里挖出来,可以直接进行栽植,将植株直接分成几株进行栽植,或者是将植株分株之后,用苗床进行养殖。

扦插繁殖


鱼腥草的扦插繁殖,也就是插枝繁殖,它主要也是在春季和夏季的时候进行的。在进行插枝的时候,需要选择生长健壮的没有病虫害的枝条作为插穗,将其剪下备用。在进行插枝的时候,一般可以使用沙质土壤制作成的苗场,将剪下来的插穗插到苗床上面,注意浇水和遮阴,等到生根之后在进行移栽定植。

块茎繁殖


鱼腥草还有利用块茎进行繁殖的方式,块茎就是生长在地下的块茎,一般可以在早春的时候进行。在2月份或者是3月份的时候,可以挖出鱼腥草的块茎,要求颜色白并且比较粗壮。将块茎切割成小段,每一段需要保留2个以上的腋芽,这样比较容易成活。然后在苗床上开沟育苗即可。

注意事项

鱼腥草在繁殖的时候,要保持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在栽植之后要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幼苗开始生长到时候开始施肥,以氮肥为主。

栽培技术

定植


选肥沃疏松、排灌方便、背风向阳的沙质壤土或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栽培。深翻松土后起畦,畦宽1.5-1.6米,畦高30厘米,沟底宽20厘米。每亩施农家土杂肥3000-4000公斤作基肥,按株行距14×20厘米开浅沟或挖穴定植,种植后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管理


幼苗期遇干旱,应早晚浇水。幼苗成活至封行前,中耕除草和追肥2-3次,肥料以人粪尿或化肥等氮肥为主。

每次除草结合追肥,每亩施人粪尿1000-1500公斤或尿素15-25公斤,先稀后浓施用。

每年收割后追施氮肥为主,以促进植株萌发;第二次则施磷钾肥为主,并培土以利越冬,为来年萌芽打好基础。

收获加工


3-5月采割较幼嫩的鱼腥草供食用。若以药用为主,种植当年只可采收1次,可在9-10月采收。第二年可收割两次,第一次在6月,第二次在9-10月。

若是加工制作饮料,可根据生产工艺要求,用镰刀平地割下全草,洗净晒干,即可收藏备用。[1]

主要价值

食材作用


鱼腥草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吃法,比如在西双版纳地区,人们常有以下的几种吃法,一是将鱼腥草洗干净之后切段凉拌,二是煮汤,或者是煎炒等方法,三是做成咸菜。

药用作用


1.抗菌

现代研究表明,其特异气味主要来源于鱼腥草挥发油中的一种有效成分——鱼腥草素(癸酰乙醛)。鱼胆草素是鱼腥草的主要抗菌成分,对卡他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明显抑制作用。

2.利尿

鱼腥草还含有槲皮甙等有效成分,具有抗病毒和利尿作用。

3.消炎

临床实践证明,鱼腥草对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慢性气管炎、慢性宫颈炎、百日咳等均有较好的疗效,对急性结膜炎、尿路感染等也有一定疗效。

4.增强免疫力

鱼腥草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加白细胞吞噬能力,具有镇痛、止咳、止血,促进组织再生,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流量等方面的作用。

文章来源出处:360百度百科https://baike.so.com/doc/5350142-5585598.html

本文非本网站原创,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及侵权,请通过联系方式 与我们联系加以改正或删除。